计算机并口(Parallel Port),全称并行输入输出端口,是早期计算机外设连接的核心接口之一。它通过多根数据线并行传输数据,突破串口单线路逐位传输的限制,在特定历史阶段构建起高效的数据交互通道。其诞生源于外设高速数据交互需求——如打印机、扫描仪等设备对批量数据吞吐的诉求,推动并行传输架构成为彼时硬件通信的关键解决方案。
并口依托8位(或更多)数据总线同步传输字节级数据,时钟信号与握手协议(如STROBE、ACK等)保障时序一致性。以经典LPT端口为例,数据引脚(D0-D7)、控制引脚(如INIT、SELECT)、状态引脚(如BUSY、ACK)协同工作:数据通过数据总线瞬时发送,控制信号定义传输指令,状态信号反馈外设就绪状态,形成“指令-数据-反馈”的闭环通信逻辑。
标准并口采用25针D型连接器(DB-25),引脚功能划分为数据、控制、接地三大类。其中18-25号引脚为接地端,保障信号稳定性;1-8号引脚承担数据传输,剩余引脚负责控制与状态交互。这种硬件设计为并行传输的电气稳定性与多设备兼容性奠定基础,适配打印机、外置硬盘等多类外设的物理连接需求。
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,并口是打印机连接的标配接口,凭借最高约1Mbps的传输速率(EPP/ECP模式优化后),支撑文档、图像的批量打印任务。此外,外置磁带机、扫描仪等设备也依赖并口实现高速数据导入,成为个人电脑外设扩展的“基础设施”,深刻塑造了桌面计算的外设连接生态。
并口的兴衰折射硬件通信技术的演进逻辑:其并行传输模式虽突破串口速率瓶颈,但存在线缆长度受限(电磁干扰随线数增加加剧)、接口体积冗余等缺陷。这一矛盾催生USB(通用串行总线)等串行高速接口的崛起,而并口作为“并行传输时代”的技术标杆,为后续接口协议设计(如总线仲裁、握手机制)提供了关键技术参考。
维度 | 计算机并口 | 计算机串口 |
---|---|---|
传输方式 | 多线路并行,字节级同步传输 | 单线路串行,位级逐次传输 |
理论速率 | 最高~1Mbps(ECP模式) | 最高~115.2Kbps(传统UART) |
接口形态 | 25针DB-25连接器 | 9针/25针DB-9/DB-25连接器 |
典型场景 | 高速外设(打印机、外置存储) | 低速设备(调制解调器、鼠标) |
尽管现代设备中并口已近乎淘汰,但其技术遗产仍具研究意义:并行传输的时序控制逻辑为嵌入式系统总线设计提供思路,接口协议中的握手机制在工业控制总线(如GPIO扩展)中仍有演化应用。对于硬件工程师与计算机历史研究者而言,剖析并口的架构设计,可深度理解“接口技术适配场景需求”的发展规律,为未来高速互连协议创新积淀认知锚点。